在河堤改造工程中,擋水墻切割是拆除舊墻體、調整結構布局或進行加固的關鍵環節。由于擋水墻直接關系到防洪安全,且常處于臨水或地下水位高的環境,施工需兼顧結構穩定性、防水性及環保要求。以下從技術方案、施工流程到安全管控進行詳細梳理:
一、工程背景與應用場景
常見施工需求
墻體拆除重建:對老舊破損、防洪標準不達標的擋水墻進行整體或局部拆除(如漿砌石墻裂縫寬度>10mm、混凝土墻露筋面積>1㎡)。
結構改造:切割墻體增設排水孔、檢修通道,或為新防洪設施(如閘門、防洪閘)預留安裝空間。
加固銜接:拆除部分墻體以植入錨桿、注漿加固,或與新建擋水墻進行結構連接。
核心規范依據
《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 50286):明確擋水墻拆除后臨時支撐結構的穩定性要求(安全系數≥1.3)。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術規程》(SL 398):臨水作業需設置救生設備(如救生圈、救生衣),水深>2m 時配備潛水員監測。
《防洪標準》(GB 50201):切割后新建擋水墻的防洪能力需滿足流域防洪規劃要求。
二、擋水墻結構特性與施工難點
結構特點
材料多樣性:常見混凝土(厚度 0.8-2m)、漿砌石(塊石粒徑≥300mm)或鋼筋混凝土結構,部分墻體含防滲筋(如橡膠止水帶、鋼板止水片)。
復雜受力環境:承受水壓力、土壓力及滲透力,切割時易因應力失衡引發坍塌(如臨水側墻體失穩)。
水下作業風險:若擋水墻底部位于河床以下,需處理滲水、流沙或淤泥層,增加施工難度。
關鍵挑戰
防水防塌:切割過程中需防止河水倒灌或墻體垮塌,危及施工人員及周邊堤岸安全。
環保要求:避免切割碎屑、泥漿污染水體(如河道懸浮物濃度超標),需嚴格控制廢棄物排放。
臨時支撐設計:拆除部分墻體后,需確保剩余結構穩定(如采用鋼板樁、鋼管支撐臨時支護)。
三、施工技術要點
1. 前期準備與方案設計
地質與結構勘查
通過地質雷達探測墻體內部空洞、裂縫,用超聲波檢測儀確定混凝土強度分布;對漿砌石墻需檢查灰縫飽滿度(<80% 時需加固)。
測量墻體臨水側水位變化,制定 “低水位施工” 方案(如利用枯水期作業,或通過圍堰、排水泵降低水位)。
切割方案制定
設備選型:
混凝土 / 鋼筋混凝土墻(厚度>1m):優先采用金剛石繩鋸(切割深度不受限),搭配液壓泵站(壓力≥40MPa)。
漿砌石墻:用液壓破碎鉗(破碎力≥1500kN)或鏈鋸(切割效率高),輔以人工鑿除松動石塊。
支撐與排水設計:
切割前在墻體兩側設置鋼板樁圍堰(入土深度≥2m),并安裝輕型井點降水設備(水位降至切割面以下 0.5m)。
對需保留的墻體部分,用型鋼支架(間距≤1.5m)進行臨時支撐,支架頂部與墻體間墊橡膠板減震。
2. 施工流程(以混凝土擋水墻拆除為例)
安全防護與導流
在作業區域上下游 50m 設置警示浮標及防護網,配備救生艇及應急照明(夜間照度≥150lux)。
若需導流,開挖臨時排水溝(斷面尺寸≥1m×1m),安裝排水泵(排水量≥50m3/h)。
切割與破碎
繩鋸切割:
沿切割線鉆 Φ50mm 導向孔(間距 300mm),穿入金剛石繩鋸,以 0.3-0.5m/min 速度切割,冷卻水流量≥20L/min。
對含止水帶的墻體,先人工鑿除止水帶兩側混凝土,暴露止水帶后用氧乙炔切割分離。
破碎清運:
切割塊體用液壓破碎錘破碎至≤0.5m3,裝載機配合自卸車運至指定棄渣場(距河道≥200m)。
破碎過程中噴灑抑塵劑(水霧粒徑≤80μm),防止粉塵污染。
基礎處理與銜接
清理切割面松散混凝土,露出新鮮骨料,用高壓水槍沖洗(壓力≥15MPa)。
若新建擋水墻需與舊墻連接,在切割面植入鋼筋(植筋深度≥15d,d 為鋼筋直徑),涂抹環氧樹脂膠(粘結強度≥30MPa)。
3. 特殊場景處理
水下墻體切割
采用遙控式金剛石繩鋸機,潛水員配合定位(潛水深度≤10m),切割時通過水面監控設備(如水下攝像機)實時觀測,切割塊體用浮吊船吊運。
抗震加固切割
對需加固的擋水墻,切割前進行錨桿預張拉(預應力≥設計值的 80%),切割時避免損傷錨桿,切割后立即澆筑微膨脹混凝土(強度等級≥C35)。
四、安全與質量管控
結構安全監測
切割過程中用全站儀監測墻體位移(每日變化量>3mm 時立即停工),在支撐結構上安裝應力傳感器(超限報警值為設計承載力的 80%)。
拆除部分墻體后,對剩余墻體進行穩定性驗算(抗傾覆安全系數≥1.2)。
防水與環保措施
在切割區域下游設置沉淀池(容積≥50m3),泥漿經絮凝沉淀處理(添加聚丙烯酰胺)后達標排放(懸浮物≤50mg/L)。
切割碎屑分類處理:混凝土塊破碎后用作堤頂道路基層骨料,金屬材料回收(回收率≥90%)。
質量驗收
切割面平整度誤差≤10mm/m,垂直度偏差≤2°,接縫處無松動石塊或蜂窩麻面。
新建擋水墻與舊墻連接部位進行滲水試驗(24 小時滲漏量≤0.05L/㎡)。
五、效率與應急方案
快速施工技術:采用 “分段跳切” 法(每段長 3-5m,間隔作業),搭配多臺繩鋸機同時施工,日拆除量可達 30-50m3。
應急預案:
洪水預警:實時監測水位,超過警戒水位 1m 時立即撤離設備,用沙袋臨時封堵切割缺口。
支撐失穩:配備備用鋼支撐(數量≥總用量 20%),發生傾斜時迅速加固或回填砂土反壓。
河堤改造擋水墻切割工程需以 “防洪安全” 為核心,通過精準的結構評估、可靠的臨時支撐及環保施工技術,確保施工期間河道安全與生態保護。建議采用 “動態監測 + 信息化管理” 模式,實時反饋施工數據,及時調整方案,最終實現高效、安全、環保的改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