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場改造擴建工程中跑道切割是銜接新舊道面、處理病害或增設附屬設施的關鍵工序。由于機場跑道承受高頻次、大荷載的飛機起降,且施工需在嚴格的 “非航班時段”(如夜間宵禁時間)進行,對切割精度、結構安全及施工效率要求極高。以下是針對機場跑道切割的核心技術與管理要點:
一、工程背景與應用場景
典型施工場景
跑道擴建銜接:如平行跑道新建時,切割既有跑道端安全區混凝土,實現新舊道面順接(坡度差≤0.3%)。
道面病害處理:對龜裂、脫空的混凝土板塊(面積>2㎡)進行精準切割更換,避免病害擴散。
附屬設施安裝:切割跑道道面埋設電纜溝、排水溝(深度≤600mm),或為導航設備基礎開挖基坑。
核心規范依據
《民用機場飛行區技術標準》(MH 5001):明確跑道道面結構層厚度(通?;炷涟搴瘛?00mm)及切割后修復材料強度(C35 及以上)。
《民用機場運行安全管理規定》(CCAR-140):施工區域需設置物理隔離(如反光錐桶間距≤2m),禁止任何設備侵入凈空區。
《機場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技術規范》(MH 5006):切割縫直線度誤差≤3mm/m,邊緣垂直偏差≤2°。
二、跑道結構特性與切割難點
道面結構特點
高韌性混凝土:跑道多采用鋼纖維混凝土(纖維摻量≥30kg/m3)或配筋混凝土(鋼筋間距 150-200mm),切割時易卡鋸、磨損刀具。
分層結構:自上而下為道面混凝土層、基層(水穩碎石或瀝青碎石)、土基,切割需控制深度(誤差 ±5mm),避免損傷基層。
精度敏感:跑道表面平整度要求≤3mm/3m 尺,切割邊緣若出現錯臺(>2mm)將導致飛機起降顛簸。
施工核心挑戰
時間窗口極短:通常夜間施工時間≤6 小時(如 23:00-5:00),需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切割、碎塊移除及臨時覆蓋。
凈空安全限制:大型設備(如起重機)作業高度需<凈空限制面(通常距跑道面≤15m),且移動路線需避開導航設備保護區。
振動控制嚴格:切割振動可能引發道面下土基密實度變化,需控制振動速度≤10cm/s(通過地振動監測儀實時監控)。
三、施工技術要點
1. 前期準備與精準探測
地下障礙物排查
用探地雷達(GPR)掃描道面下 0-2m 范圍,定位電纜、排水管(精度 ±10mm),重點標注助航燈光電纜(距道面下 500-800mm)。
對配筋混凝土板,用鋼筋定位儀標記主筋位置(保護層厚度≥50mm),切割線需避開縱橫向主筋(間距≥100mm)。
切割方案設計
設備選型:
混凝土道面(厚度 300-500mm):采用液壓驅動的金剛石鋸片切割機(鋸片直徑 1.2-1.6m,切割深度 600-800mm),搭配自動導向系統(直線偏差≤2mm)。
鋼纖維混凝土:優先用金剛石繩鋸(抗拉強度≥2000MPa),配合高壓水冷卻(水壓≥20MPa,降塵同時防止鋸繩過熱)。
分塊規則:單塊切割尺寸≤2m×2m×0.5m(重量≤5t),便于裝載機(載重≥8t)快速移除;弧形切割(如排水口)采用數控水刀(切割精度 ±1mm)。
2. 非航班時段施工流程
施工前 24 小時
完成航行通告發布(NOTAM),在跑道兩端設置 “禁止進入” 標志,安裝臨時照明(照度≥200lux)及風速監測儀(風速>12m/s 時暫停作業)。
預鋪鋼板便道(厚度≥20mm),防止設備碾壓未切割區域道面,輪胎需包裹橡膠套(避免污染道面)。
夜間作業流程(以病害板塊更換為例):
定位放線:
用全站儀放樣切割線(與跑道中線平行度誤差≤5mm),粘貼熒光膠帶標記,關鍵位置(如接縫處)加密放樣點(間距≤1m)。
切縫與應力釋放:
沿切割線鉆 Φ25mm 排氣孔(間距 500mm),深度至基層頂面,減少切割時混凝土內應力集中。
切割機以 5-10mm/s 速度勻速切割,每切割 5m 停機檢查鋸片偏位(通過激光投線儀校準),確保切割縫寬度 3-5mm(便于后續填縫)。
碎塊破除與移除:
用液壓破碎錘(釬桿直徑≥100mm)破碎切割塊(禁止沖擊未切割區域),破碎方向與切割縫呈 45° 角,避免損傷邊緣。
裝載機配專用夾具抓取碎塊,運至臨時堆放區(距跑道≥50m),30 分鐘內完成單塊移除(效率≥10m3/h)。
基層處理與臨時覆蓋:
清理基層浮渣(用真空吸塵器,殘留粒徑≤5mm),若基層破損需用 C30 早強混凝土修補(2 小時強度≥20MPa)。
施工結束前 1 小時,在切割區域覆蓋防滑鋼板(長寬超出切割面各 1m),用膨脹螺栓固定(抗拔力≥10kN),確保早航班安全起降。
3. 特殊場景處理
預應力跑道切割
對于含預應力錨索的道面(如舊跑道加固區),需先人工剝離混凝土,暴露錨索位置,切割前 48 小時對錨索進行應力釋放(降至設計值的 50%),切割時保持錨索軸線與切割面距離≥200mm,避免損傷錨具。
瀝青道面銑刨式切割
若為瀝青混凝土跑道,采用冷銑刨機(銑刨深度控制 ±3mm)進行分層切割,首層銑刨深度 50mm(暴露集料層),第二層按設計深度精準銑刨,銑刨料回收加熱再利用(回收率≥80%)。
四、安全與質量管控
航空安全防護
施工區域邊界設置雙面反光圍界(高度≥1.2m),每 50m 配置一名安全員,禁止任何工具、材料滯留道面(離場前進行金屬探測器掃查)。
切割設備設置防撞預警系統(距跑道邊燈<2m 時自動停機),夜間作業人員穿戴 LED 反光服(可視距離≥500m)。
結構質量控制
切割面垂直度用直角尺檢測(偏差>2° 時打磨修正),邊緣崩角尺寸>20mm×20mm 需用高強聚合物砂漿修補(2 小時強度≥30MPa)。
對深度≥400mm 的切割,需在基層底面埋設應變計,監測切割后 24 小時內的基層應力變化(差值≤5kPa)。
驗收標準
平整度:3m 直尺檢測,切割區域與原道面高差≤2mm,相鄰板塊錯臺≤1mm。
抗滑性能:切割邊緣 300mm 范圍內構造深度≥0.8mm(用鋪砂法檢測),必要時進行拉毛處理(粗糙度≥4mm)。
五、效率優化與環保措施
快速施工技術
采用 “多機協同作業”:2 臺切割機平行切割(間距≥3m),搭配 2 臺破碎裝載機同步清運,單班作業效率提升 40%(日完成量≥200㎡)。
粉塵與噪聲控制
切割機配備主動降塵系統(水霧粒徑≤50μm,降塵率≥90%),隧道式切割區域增設負壓吸塵裝置(風量≥5000m3/h)。
噪聲敏感區域(如航站樓附近),切割作業控制在 23:00-5:00 外,或使用靜音型液壓設備(噪聲≤85dB)。
廢棄物循環利用
混凝土碎塊經破碎篩分后(粒徑≤30mm),作為新道面基層骨料(摻量≤40%),鋼纖維、鋼筋分離回收(回收率≥95%),減少建筑垃圾排放。
機場跑道切割是 “時間敏感、精度至上、安全第一” 的高風險作業,需以 “毫米級精度控制、分鐘級時間管理、全方位凈空防護” 為核心,通過智能化設備(如自動導向切割機、三維激光掃描儀)與標準化流程(如 “切割 - 破碎 - 清運 - 覆蓋” 四步流水線),確保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施工,同時滿足民航嚴苛的運行安全與道面性能要求。施工前需與空管、場務部門深度協同,制定多套應急預案(如設備故障、天氣突變),最終實現 “零延誤、零缺陷、零安全隱患” 的改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