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灌梁支護樁。灌梁支護樁通常指的是在基坑支護中使用的灌注樁,可能包括排樁加冠梁、支撐梁的結構,比如鉆孔灌注樁、旋挖樁等,頂部可能有冠梁,中間可能有支撐梁,形成支護體系。切割拆除這類結構通常是在基坑回填后,需要拆除支護結構,或者在改造工程中需要拆除部分支護樁。
首先,我需要回顧之前關于混凝土承臺切割的回答,用戶現在的問題是支護樁的切割拆除,屬于基坑支護結構的拆除,可能涉及灌注樁和支撐梁的切割。需要區分支護樁和承臺的不同,支護樁通常是豎直的,而承臺是水平的,所以切割方法可能有不同,比如樁的切割可能需要垂直切割,或者分段切割,尤其是在狹小空間內。
接下來,考慮切割方法。常用的機械切割方法包括繩鋸、碟鋸、液壓墻鋸,這些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過,但針對豎直的樁,可能需要使用繩鋸進行環繞切割,將樁分成若干段,然后吊出。另外,支撐梁通常是水平的,可能和承臺切割類似,但可能需要考慮支撐梁的跨度和受力情況,拆除前需要設置臨時支撐,防止結構失穩。
施工流程方面,前期準備需要勘察支護結構的圖紙,確定樁的位置、直徑、配筋,支撐梁的截面和配筋,可能需要用探測設備確定鋼筋位置。安全措施方面,基坑周邊可能有回填土,需要確保拆除過程中不會導致周邊土體坍塌,臨時支撐的設置很重要,尤其是支撐梁拆除時,原支護結構的受力狀態改變,必須先支撐后拆除。
注意事項中,安全風險控制包括防墜落、防坍塌,因為樁是豎直的,切割后分段吊出時要防止吊裝事故。質量控制方面,避免損傷周邊結構,尤其是鄰近的建筑物或管線。環保方面,同樣需要濕法作業,控制粉塵和噪音。
另外,可能需要考慮支護樁的拆除順序,通常是先拆除支撐梁,再拆除支護樁,或者根據具體設計要求。切割設備的選擇,比如大直徑的樁可能需要繩鋸,小直徑的可能用碟鋸或液壓鋸。還有,拆除后的廢料處理,混凝土塊和鋼筋的回收。
需要參考的規范可能包括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術規范,基坑支護技術規程等。還要注意施工單位的資質,必須由專業隊伍操作,確保施工安全。
現在需要組織這些思路,分切割方法、施工流程、注意事項、適用場景等部分,結合之前的結構,但針對支護樁和支撐梁的特點進行調整,比如樁的垂直切割,分段拆除,支撐梁的臨時支撐,吊裝安全等。同時,用戶提供的搜索資源為空,所以主要依賴已有的知識和之前的回答結構,確保信息準確,符合規范要求。
灌梁支護樁切割拆除主要針對基坑支護體系中的灌注樁(如鉆孔灌注樁、旋挖樁)及配套的冠梁、支撐梁等結構,常用于基坑回填后支護結構的拆除或工程改造。以下是結合支護樁特性的關鍵技術要點:
一、支護樁及支撐梁結構特點
支護樁:
豎直構件,直徑通常為 600-1200mm,深度數米至數十米,配筋率較高(主筋、箍筋、加勁筋)。
功能:承受土體側壓力,需切割拆除時多為 “高出地面部分” 或 “需截斷的樁體”(如樁頭破除、樁身截斷)。
冠梁 / 支撐梁:
水平構件,連接支護樁頂部或中部,截面尺寸較大(如 800×1000mm),形成剛性支撐體系,需分段拆除以釋放荷載。
二、切割拆除方法
1. 支護樁切割(豎直方向)
繩鋸切割(主要方法):
適用場景:樁徑≥600mm,需分段拆除(如截除樁頭超灌部分或整樁截斷)。
操作步驟:
① 在樁身標記切割位置(環形切割線),鉆孔穿繩(孔徑 80-100mm,沿圓周均布 2-4 孔);
② 金剛石繩繞樁體一周,連接液壓繩鋸機,調整張力至垂直切割面;
③ 啟動設備,勻速切割(轉速 5-10m/s),同步噴水冷卻降塵,切割深度達樁體全截面;
④ 分段切割后(每段高度 1-2m,便于吊裝),用起重機吊離。
液壓鋸 / 鏈鋸(輔助方法):
適用于小直徑樁(≤600mm)或樁頭人工輔助切割,配合風鎬破除混凝土,暴露鋼筋后切斷。
2. 冠梁 / 支撐梁切割(水平方向)
碟鋸 / 墻鋸切割:
按設計分塊(單塊重量≤5t,便于吊運),彈線標記切割縫(直線或折線);
軌道式碟鋸沿標記線切割,深度達梁高全截面,遇主筋時優先用繩鋸切斷鋼筋。
繩鋸切割:
用于大截面梁(如 1m 以上高度)或不規則切割,穿繩孔需避開主筋密集區。
三、施工流程
1. 前期準備
結構勘察:
調取支護設計圖紙,明確樁徑、配筋、混凝土強度(C30-C40 常見),用鋼筋探測儀定位主筋位置(避免誤切承重筋)。
確認周邊環境:鄰近建筑物、管線、回填土密實度,評估拆除對周邊土體穩定性的影響。
支撐加固:
拆除支撐梁前,在梁下設置臨時鋼支撐(如 H350×350 型鋼)或腳手架,支撐點位于原支護樁或混凝土墩上,承載力需經驗算(≥梁自重 1.5 倍)。
設備準備:
繩鋸機(配 10mm 金剛石串珠繩)、液壓泵站(壓力≥30MPa)、起重機(25t 以上,根據樁段重量選型)、水冷卻系統(流量≥10L/min)。
2. 切割拆除作業
支護樁切割:
① 定位分塊:按設計標高(如樁頂標高 ±0.000)標記切割線,每段高度 1.5m(便于吊裝平衡);
② 穿繩切割:鉆孔貫穿樁體,繩鋸繞樁體環形切割,切割過程中保持鋸繩與樁身垂直,避免偏斜導致卡繩;
③ 吊裝外運:切割段用鋼絲繩捆扎或專用夾具固定,起重機緩慢起吊,禁止斜拉硬拽,運至破碎區分離鋼筋與混凝土。
支撐梁切割:
① 分段分塊:按梁跨度 1/3 處劃分切割縫(如 8m 跨梁分 3 段,每段 2.5-3m),單塊重量≤起重機額定起重量 80%;
② 分層切割:先切梁兩側混凝土,暴露主筋后用液壓剪切斷鋼筋,再切除梁底剩余混凝土(減少一次性切割荷載);
③ 順序控制:遵循 “先次梁后主梁、先支撐后拆除” 原則,嚴禁同時拆除相鄰多跨支撐梁。
3. 后續處理
樁頭處理:切割面用人工鑿毛,露出新鮮混凝土面,如需接樁則清理浮漿并植筋;
廢料處理:混凝土塊破碎至≤300mm 粒徑,鋼筋分揀回收,泥漿水經三級沉淀后排放。
四、關鍵注意事項
1. 安全風險控制
防吊裝事故:
切割段重量需精確計算(體積 ×2.5t/m3),吊具承載力≥1.5 倍荷載,起吊前檢查鋼絲繩磨損(斷絲≥10% 需更換)。
基坑內作業時,起重機站位需平整硬化,距坑邊≥2 倍樁長,防止傾覆。
防坍塌:
支撐梁拆除前,臨時支撐必須與原支護結構可靠連接,拆除后及時回填基坑側空隙;
樁體切割時,禁止在同一樁身上下同時作業,防止上部樁段墜落。
電氣安全:
設備接地電阻≤4Ω,電纜架空敷設(高度≥2m),濕法作業時電機需加裝防水罩。
2. 質量與效率控制
切割精度:樁體切割垂直度偏差≤1%,梁體切割線偏差≤10mm,避免因誤差導致后續接樁困難。
鋼筋處理:優先保留可回收鋼筋(用液壓剪冷切斷,禁止氧乙炔焰灼燒樁體),需截斷主筋時,按設計要求預留錨固長度(如 30d)。
3. 環保與文明施工
粉塵控制:切割時水槍壓力≥0.3MPa,覆蓋整個切割面,配備移動霧炮機對拆除區域降塵。
噪音控制:夜間(22:00-6:00)禁止使用繩鋸機、破碎機等高噪音設備,敏感區域需設置隔音圍擋(降噪≥20dB)。
泥漿處理:切割廢水經沉淀池(容積≥10m3)沉淀 24h,上清液循環使用,沉淀物晾干后外運至棄土場。
4. 規范依據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2022):拆除順序需符合支護設計要求,避免應力突變;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術規范》(JGJ 147-2016):明確切割設備操作、臨時支撐驗算等要求;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2015):切割面質量驗收標準(無松散混凝土、鋼筋無損傷)。
五、特殊場景處理
狹小空間作業(如地下室內部支護樁拆除):
采用微型繩鋸機(重量≤50kg),人工搬運至作業面,分塊尺寸縮小至 0.5m×0.5m,通過預留洞口吊運。
水下支護樁切割(如碼頭、深基坑水下部分):
配備水下繩鋸機,由潛水員輔助定位,切割過程中保持水流穩定,避免泥漿影響視線。
灌梁支護樁切割拆除需針對豎直樁體和水平梁體的不同受力特性,優先采用低振動的繩鋸切割技術,重點控制吊裝安全、臨時支撐穩定性及切割精度。施工前應編制專項方案,經專家論證后實施,確保拆除過程對周邊環境和結構的影響最小化。建議由具備特種拆除資質的單位施工,全程監控支護結構變形(如沉降監測頻率≥2 次 / 日),確保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