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屋檐飄板拆除切割過程中,為避免對周邊結構造成影響,需要從施工前的準備與評估、切割過程中的精細操作以及施工后的檢查與修復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具體如下:
施工前的準備與評估
詳細勘察與圖紙分析:仔細研究建筑圖紙,明確屋檐飄板的結構形式、尺寸、配筋情況以及與周邊結構的連接方式。同時,對現場進行實地勘察,檢查飄板及周邊結構的現狀,如是否存在裂縫、松動等缺陷,為制定合理的拆除方案提供依據。
制定專項拆除方案:根據勘察結果,由專業的結構工程師制定詳細的拆除方案,明確切割順序、切割位置、支撐設置等關鍵要點,確保拆除過程中飄板的荷載能合理傳遞,避免對周邊結構產生過大的沖擊力或附加應力。
設置監測點:在周邊結構的關鍵部位,如與飄板相連的墻體、梁、柱等,設置監測點,使用高精度的測量儀器,如全站儀、水準儀等,在施工前測量并記錄監測點的初始數據,以便在施工過程中及時發現結構的變形、位移等異常情況。
切割過程中的精細操作
采用合適的切割設備與工藝
優先選擇無損切割方法:如液壓墻鋸、繩鋸等切割設備,這些設備能夠在切割過程中減少對周邊混凝土的擾動,切割精度高,能有效控制切割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避免因切割偏差導致周邊結構受損。
控制切割速度和參數:根據飄板的混凝土強度和配筋情況,合理調整切割設備的切割速度、進給量等參數,避免因切割速度過快或用力過猛產生過大的振動和沖擊力,傳遞到周邊結構。
設置臨時支撐
提前安裝支撐體系:在切割飄板之前,根據飄板的尺寸和荷載情況,在其下方設置可靠的臨時支撐。支撐材料可選用鋼管腳手架、工字鋼等,支撐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能夠承受飄板拆除過程中的自重以及可能產生的施工荷載。
合理布置支撐點:支撐點的位置應根據飄板的結構形式和受力特點進行合理布置,一般應布置在飄板的端部、跨中以及與周邊結構的連接部位,確保飄板在切割過程中處于穩定的支撐狀態,荷載能夠均勻傳遞到基礎或可靠的結構構件上。
分塊切割與分段拆除
將飄板合理分塊:根據飄板的大小和重量,將其分成若干個小塊進行切割拆除,這樣可以減小每個切割塊的重量和拆除時的沖擊力,降低對周邊結構的影響。分塊的大小應根據施工設備的吊運能力和現場實際情況確定,一般每塊重量不宜超過起重機或葫蘆的額定起吊重量。
遵循分段切割順序:在切割過程中,按照先外后內、先次要部位后主要部位的順序進行分段切割。例如,先切割飄板的邊緣部分,再逐步向中間切割,使飄板的荷載逐漸釋放,避免集中荷載對周邊結構造成過大壓力。
加強現場監測與控制
實時監測結構變化:在整個切割拆除過程中,安排專人使用監測儀器對設置的監測點進行實時監測,每隔一定時間記錄一次監測數據,密切關注周邊結構的變形、位移情況。如發現監測數據超出允許范圍,應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加固或調整措施。
控制施工噪音和振動:限制施工過程中的噪音和振動水平,避免因噪音和振動對周邊結構產生疲勞損傷或松動。可采用低噪音、低振動的施工設備,并在設備與結構接觸部位設置減震墊等緩沖裝置。
施工后的檢查與修復
結構檢查與評估:拆除切割完成后,對周邊結構進行全面檢查,包括檢查墻體、梁、柱等結構構件是否出現新的裂縫、變形,鋼筋是否有外露、銹蝕等情況。邀請專業的結構檢測單位,采用超聲波檢測儀、鋼筋掃描儀等設備對結構的內部質量和鋼筋布置進行檢測評估,判斷結構是否受到損傷以及損傷的程度。
修復與加固處理:根據檢查評估結果,對受到影響的周邊結構進行修復和加固處理。對于輕微的裂縫,可采用壓力灌漿等方法進行修補;對于鋼筋外露或銹蝕的部位,應先進行除銹處理,再采用高標號水泥砂漿或環氧砂漿進行修補;對于結構構件出現明顯變形或損傷的情況,需由專業的結構工程師制定加固方案,采用粘貼碳纖維布、鋼板加固、增設支撐等方法進行加固處理,確保周邊結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恢復裝飾與防護:在完成結構的修復和加固后,對周邊結構的裝飾層進行恢復,如重新粉刷墻面、粘貼瓷磚等,恢復其原有的外觀和使用功能。同時,對結構表面進行防護處理,如涂刷防腐涂料、防水涂層等,提高結構的耐久性,防止外界環境因素對結構造成進一步的侵蝕和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