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閘導航墻水下切割拆除是一項復雜且高風險的工程,涉及結構分析、水下作業技術、安全管理及環保要求等多方面內容。常見的包括水下電弧切割、水下等離子切割、高壓水射流切割、金剛石繩鋸切割等。每種方法的適用場景、優缺點以及成本效益如何?例如,水下電弧切割可能適用于鋼結構,但需要注意電流對潛水員的安全影響;金剛石繩鋸切割則適用于混凝土結構,精度高但速度較慢。
接下來是施工步驟。通常包括前期準備(如潛水員勘查、制定方案)、搭建施工平臺、排水或控制水流、切割拆除、清理殘骸、后續處理等。需要詳細說明每個步驟的具體操作和注意事項,比如如何確保潛水員的安全,如何處理切割產生的廢棄物,如何防止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以下從技術方案、施工流程、安全措施、環保規范及成本控制等維度展開詳細說明:
一、技術方案設計
1. 結構與材料分析
船閘導航墻通常采用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需通過潛水員探摸、聲吶掃描等手段確認結構完整性及材料特性。例如,混凝土結構需評估鋼筋分布密度,鋼結構需檢測腐蝕程度。平陸運河馬道樞紐的導航墻采用大體積混凝土(總量 347 萬立方米),需采用分層澆筑工藝,而漢江孤山航電樞紐的導航墻為墩板式結構,需結合空箱薄壁設計進行切割路徑規劃。
2. 切割技術選型
水下電弧 - 氧切割:適用于鋼結構,利用空心電極產生電弧熔化金屬,氧氣吹除熔渣。該技術設備簡單,但需注意電流對潛水員的安全影響,切割深度通常不超過 30 米。
金剛石繩鋸切割:針對混凝土結構,通過金剛石串珠繩高速旋轉切割,精度高(誤差 ±2cm),但需配套液壓動力系統,成本較高。例如,東淝河一線船閘拆除中采用分段流水作業,結合金剛石繩鋸進行精確切割。
高壓水射流切割:利用超高壓水流(300-400MPa)破碎材料,無熱變形,適用于敏感環境。但設備體積大,需穩定作業平臺。
激光切割:新興技術,如弗勞恩霍夫研究所開發的綠色激光切割技術,可在水下穿透性強,無需輔助氣體,適用于核污染結構拆除。但目前成本較高,尚未大規模應用。
3. 輔助設備配置
潛水設備:需配備氦氧混合氣潛水系統(適用于深度 > 30 米)、潛水推進器(DPV)及水下照明設備。
智能監控:采用 ROV(遙控潛水器)搭載高清攝像頭進行實時監控,結合 BIM 模型規劃切割路徑。例如,江蘇省船閘應急保障中心通過 “水下攝像 + 人工切割” 模式提升作業精度。
廢棄物收集:使用吸泥泵、抓斗等設備清理切割殘渣,防止污染水體。
二、施工流程與關鍵工藝
1. 前期準備
環境評估:檢測水質、流速、水溫及能見度,制定應急預案。例如,陸豐市螺河水閘重建工程要求施工避開魚類繁殖期,并設置魚道保障生態流量。
設備調試:對切割設備進行絕緣測試、水密性檢查,確保水下電弧設備空載電壓≥180V。
安全培訓:潛水員需通過高壓氧艙訓練、水下切割專項考核,并配備減壓表及應急呼吸裝置。
2. 拆除實施
支撐結構加固:對需保留的導航墻部分進行臨時支撐,如使用鋼桁架或混凝土預制塊。
分層切割:從頂部向下逐層切割,每層厚度控制在 0.5-1 米。例如,九圩港船閘拆除中采用無人機全程監控,確保切割過程安全。
殘骸處理:切割后的構件通過吊索或氣囊浮運至指定區域,大型構件需分塊切割以降低吊裝難度。
3. 后期處理
基底清理:使用高壓水槍沖洗殘留混凝土,確保新結構基礎平整。
環保監測:對水質進行重金屬、油類等指標檢測,確保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 類標準。
三、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
1. 核心風險源識別
潛水事故:包括減壓病、溺水、設備故障等。需嚴格執行潛水時間限制(如深度 30 米時單次作業≤30 分鐘),并配備快速減壓艙。
電氣安全:水下切割設備需采用 12V 以下安全電壓,電纜需雙層絕緣,并設置漏電保護裝置。
結構坍塌:切割前需評估剩余結構穩定性,必要時進行預加固。
2. 應急預案
緊急救援:設置潛水員待命小組,配備水下擔架及心肺復蘇設備。
污染防控:儲備吸油氈、絮凝劑等應急物資,防止油污擴散。
交通管制:與海事部門協調,劃定作業區域,設置警示浮標。
四、環保與法規要求
1. 法規遵循
國內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要求拆除前清除易燃易爆物質,廢水需經處理達標后排放。
國際公約:若涉及通航水域,需遵守《國際海上避碰規則》(COLREGs),并取得航道管理部門許可。
2. 生態保護措施
水質保護:采用環保型切割設備(如激光切割)減少油污排放,施工廢水經沉淀、隔油處理后回用。
生物保護:避開魚類洄游期,設置臨時魚道或人工魚礁。例如,陸豐市螺河水閘重建工程通過生態流量調控保障花鰻鱺洄游。
五、成本估算與優化
1. 費用構成
設備成本:金剛石繩鋸租賃約 1.5 萬元 / 天,水下激光切割設備約 5 萬元 / 小時。
人工成本:專業潛水員日薪 3000-5000 元,輔助人員日薪 800-1500 元。
環保成本:廢棄物處理費用約 2000 元 / 噸,生態補償費用視項目而定。
2. 成本優化策略
技術選型:復雜環境優先選用激光切割(減少潛水時間),常規工況采用電弧 - 氧切割降低成本。
工期控制:采用多工作面同步施工(如東淝河一線船閘 “多面開花” 策略),縮短總工期。
材料回收:廢舊鋼材回收可抵消部分成本,回收率約 70%-80%。
六、技術創新與發展趨勢
智能化設備:如華工激光開發的雙機器人激光切割系統,可實現 0.05mm 精度切割,提升效率 30% 以上。
綠色技術:水下激光切割無二次污染,適用于生態敏感區域。
模塊化施工:采用預制件替換傳統現場澆筑,減少水下作業時間。
七、典型案例參考
東淝河一線船閘拆除:采用金剛石繩鋸分段切割混凝土結構,多工作面同步施工,總工期縮短至 1 個月。
京杭運河船閘搶修:使用水下電弧 - 氧切割快速處理鋼護面破損,3 小時內恢復通航。
安全措施是關鍵。水下作業本身具有高風險,需要遵守嚴格的安全標準。例如,潛水員的培訓和資質、使用的安全設備(如潛水服、呼吸器、安全繩)、應急救援預案、與水面團隊的通訊等。此外,還需要考慮水下環境的影響,如水流、水溫、能見度等,以及如何應對突發情況。
法規和環保要求也是必須考慮的。拆除工程可能需要獲得相關部門的許可,如海事局、環保部門等。同時,需要采取措施減少對水生生物和水質的影響,比如使用環保型切割設備,清理切割產生的碎屑,避免油污泄漏等。
船閘導航墻水下切割拆除需綜合考慮技術可行性、安全風險及環保要求。未來,隨著激光切割、機器人技術的成熟,智能化、綠色化將成為主流方向。施工中需嚴格遵循法規,強化現場管理,確保工程安全高效完成。